醫病更要醫心

印象深刻某次門診與一位不孕症患者的對話。一位40多歲的不孕患者到門診求診,在諮詢過程中,我根據目前教科書以及國際婦產科的建議提供資訊,但卻意外得到了讓我反思的回應。
目錄
- 一、故事的開始
- 二、不孕患者的壓力
- 三、結論
一、故事的開始
針對患者的狀況,我給予相對應的建議
威廉氏後人:
「對於這樣的年齡,基本上應該直接進行較進階的治療方式,像施打排卵針,進行人工授精或試管嬰兒等等的治療是比較有效的,若選擇進行傳統口服排卵藥療程,可能緩不濟急,且成功率可能很不理想。」
患者皺了皺眉頭:
「李醫師,你如果再說”像我這樣的年齡”,我就直接走人了。」
威廉氏後人:
「!!!!!!」
患者:
「我當然知道我超高齡阿,這我自己了解,不用反覆被不同醫師提醒。」
這一瞬間,我發現接受長年以來,婦產科醫學訓練的漏洞和盲點。課本、論文、指引、通通都是教我們怎麼治病:「對於某某情況,應該安排什麼檢查、可以選用什麼治療,治療方法如何如何」,但卻很少有婦產科或不孕症的書籍,告訴我們患者心中真正的痛苦。
二、不孕患者的壓力
悲傷、憤怒、失望、無助、後悔、憂鬱、孤獨、罪惡、不被諒解等等負面的情緒,往往隨著不孕的開始而生成、隨著不孕的治療而加重,不斷不斷的惡性循環下去。
2014年”人類生殖”中進行了一個大規模的研究,是透過患者口水中的一些酵素分析,這些酵素在過去的研究中已經被證實與心理壓力強烈相關,我們姑且稱呼它為「壓力指標」。
在500多位不孕夫妻的研究中,發現壓力指標較高的那些人,相較於壓力指標低的,懷孕率下降29% 。 另外,根據美國國衛院的統計,在不孕症的婦女之中,焦慮狀態(Anxiety) 的比例高達75%,憂鬱狀態(Depression) 的比例高達55%。
若將一百多位不孕症患者讓精神科醫師評估,有40%的患者被診斷出一種以上的情緒疾患或其他心理疾患。若過去有反覆流產、治療失敗等等次數越多者,情緒障礙與心理狀況越嚴重